Tesla Model 3 和 Model Y 車款最近傳出車 Cam 升級,新增 AI 人工智能監控功能,以防止駕駛者分心。透過鏡頭和 AI 人工智能辨識技術記錄駕駛員的疲勞情況,以提高駕駛安全性。然而,這次升級也引發了隱私保護的疑慮。原因是部分人擔心這些監控數據會被用在其他目的,例如廣告推銷或者保險公司評估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鏡頭並不是全新加入,而是原本就有的設計,只是在更新設計後,才加強了監控功能。
Tesla AI 人工智能鏡頭監控系統
Tesla Model 3 和 Model Y 車款在出廠時已經配備了鏡頭,而在 2021 年再更新設計後,Model S 和 Model X 也加裝了鏡頭功能。根據汽車新聞網站 Electrek 報道,Tesla 從 2021 年 5 月開始,已經利用這些鏡頭進行行車監控。

這些鏡頭可以監測駕駛者是否專注於駕駛,有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器材。如駕駛者分心或不專注時會發出警告,以避免交通意外。此外,如發生交通事故時,AI 人工智能鏡頭可以即時識別司機和前排乘客的位置,並啟動安全氣囊保障乘客。這些監控系統即使未啟動 Autopilot 自動駕駛模式也會運作。
AI 人工智能監控缺點引發隱私疑慮?
雖然 Tesla 的人工智能鏡頭監控系統有助提升駕駛安全,卻同時帶來一些問題和隱私疑慮。例如,Tesla Autopilot 系統具備自動轉向、加減速和泊車等功能,但駕駛者仍需保持警覺並隨時準備接管控制。過分依賴 Autopilot 可能會讓駕駛者分心,進而增加交通意外風險。還有些人可能利用技巧規避安全措施,例如將手輕輕放在方向盤上而不施加力度,這樣一來,鏡頭就難以檢測到他們的手沒有放在方向盤上。
另一方面,部分駕駛者可能試圖繞過 AI 系統的限制,例如超速、違反交通規則或從事危險駕駛行為,甚至可能涉及非法或不當行為,如使用手機或酒後駕車。然而,Tesla 尚未明確表示將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例如,當駕駛者分心時,Tesla 是否會限制 Autopilot 或要求駕駛者停車休息?若 AI 系統察覺駕駛者處於危險狀態,如醉駕或昏迷,是否會自動啟動緊急煞車(AEB)等功能?
此外,個人資料濫用亦引起關注,例如廣告公司或會憑駕駛者的行為數據來投放廣告,保險公司則可能根據駕駛習慣來評估保費,這些行為均可能侵犯個人隱私。
儘管 Tesla AI 應用系統具有實用性,但在確保道路上所有人的安全時,也應關注潛在的限制及隱私保護問題,避免個人數據被濫用。
與香港交通行業的 AI 系統比較
除了 Tesla,其他公司和行業也開始利用 AI 技術提升工作效率和保障安全。以下是香港幾個不同領域的 AI 應用實例:
香港國際機場
機場運用 AI 和生物識別技術優化運作流程,並與初創科技公司合作,嘗試新技術以提升旅客體驗。例如,使用人臉識別加快出入境程序,運用 AI 分析監控視頻改善手推車管理,以及派遣 AI 機器人提供客戶服務等。
香港地鐵(MTR)
港鐵在部分車站試行 AI 影像識別,優化繁忙時段的人流管制,同時建立數據中心利用 AI 分析監測鐵路設施。該系統透過感應器和監控鏡頭追踪乘客移動,並向乘客提供列車和月台的實時佔用情況。
香港智能交通系統
政府積極研究和應用 AI 技術,以改善公共服務。例如,運輸署運用 AI 分析交通數據,提升道路管理效率;環保署則利用 AI 技術識別非法改裝車輛。

然而,這些新技術仍然引起了一些爭議。例如,基於視頻的監控系統都難免引起個人隱私疑慮。若在系統設計或部署過程中未能充分顧及隱私安全,便可能導致部分個人資料外洩的風險。
總結
AI 監控系統可以通過監測駕駛者專注度和發出警告來提高駕駛安全性,但也存在個人數據濫用的潛在風險。因此,需要在確保 AI 技術的好處的同時,平衡潛在的限制和隱私保護問題,以確保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隨著 AI 技術在各個行業中的普及和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其實施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隱私問題。
資料來源:Electrek.co、Tesla Autopilot 官方網頁、PCMarket
※ 此專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本文作者:思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