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有近13億公噸食物被浪費,當中有 14% 的農作物在收成後就面臨被丟棄。一直以來,美國的農業部會按照蔬果的大小、外形劃分不同等級,也成為了超市及雜貨店採購貨品的準則。那些外表不美觀或有少許瑕疵的「不完美蔬果」,即使它的品質與外表正常的蔬果無異,往往在送到超市或雜貨店之前,都會被先篩選走。這種被當作「常規」的做法,實際上造成了嚴重食品浪費的現象。
給予「醜蔬果」的第二生命

新創公司 Misfits Market 的創辨人 Abhi Ramesh 便看中了這一點,希望透過成立品牌,將這些看起來「其貌不揚」的蔬果的產品加以利用,回饋社會。Misfits Market 以半價的方式給予這些賣相欠佳的「醜蔬果」第二生命,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以低廉價格購買蔬果產品,一方面幫助弱勢社群和及小型農場,另一方面改變人們消費的行為,從而改善社會上浪費食物的現象。
Misfits Market 的產品是訂閱制服務,顧客可按需要及頻率下單訂購蔬果「Box」。顧客可以自行選擇蔬果種類,亦可以透過類似盲盒形式,由品牌為顧客親自挑選蔬果。而貫徹了品牌減少浪費的宗旨,Misfits Markets 也特別將包裝設計成可回收的環保紙箱,以玉米澱粉製成,用水沖洗就會自然溶解的環保物料。
Misfits Market 的成功只是單靠「醜蔬果」嗎?

解決「醜蔬果」的浪費是 Misfits Market 的主要賣點,但它的成功不僅於此。它採用電商模式運作,主打 DTC (Direct to Consumer)的模式,讓這以僅是超市或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一部分的領域,變得商業化及規模化,創造了新的商機,更顛覆了食品行業的運作流程。
品牌標榜「farm-to-table」的概念,取締了農產品供應鏈中那些繁複而冗長的步驟,直接讓產品送到顧客府上,讓 Misfits Market 的產品價格控制在較低的價位,與其他雜貨店相比,同樣的產品在 Misfits Market 的價格可便宜 40%。由於省卻了複雜的銷售流程,亦意味著可為其農產品爭取更長的保鮮期。
另外,Misfits Market 也致力將其商業模式擴至其他類別產品,如在平台上增設了名為「The Marketplace」服務,提供非新鮮蔬果類的雜貨食品,如調味料、穀物等,並以低價發售。這些均是由於包裝有誤、保質期較短而被迫下架的貨品,讓用戶訂閱蔬果時可以添加在訂單上。
Misfits Market 的下一步會是?
Misfits Markets 經過最新的 C 輪融資後獲得過十億美元估值,無疑是投資者肯定了這家社會企業的創新營運模式以及其發展潛力。而是次融資得來的資金,Misfits Market 計劃將服務擴展至全美 48個州份,並增設產品至所有雜貨類型,包括熟食、乳制品和其他易腐食品等,以及推出手機 app 來應付業務擴展。
然而,Misfits Market 在未來亦要面對不少挑戰,例如本身以社會企業定位的 Misfits Market,亦,有人質疑屆時「醜食」市場需求變大,品牌可能需要從大型農場入貨,便失去了扶助弱勢、小型農場的初衷。而加上有著相似業務的新創公司 Imperfect Foods、Hungry Harvest 等的出現,將會成為其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Misfits Market 如何突圍而出,令人拭目以待。
你認為 Misfits Market 的業務吸引嗎?它的發展潛力又會是如何?歡迎到 Innopreneur Facebook 與大家一起分享!
※ 此專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K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