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面對武漢肺炎的威脅,加上又是流感高峰期,醫護人員壓力與工作量都「爆煲」。除了醫治病人,醫護每天最擔心的是如何防止自己及病人受到病毒感染。
這也無可厚非。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調查,儘管使用現化消毒方法,每 25 位在美國入院的病人就有一位患上醫療照顧相關感染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即是在醫院環境內感染到傳染病。這些傳染病可加重病人原本的病情,加長治療時間,間接減少醫院床位供應,令整個醫療系統更加緊張。醫療機構除了提供足夠的保護裝備,聘請足夠人手以及制定消毒指引外,還可以怎麼做呢?不妨考慮一下引入智能殺菌機械人。

事實上,即使醫護人員再努力,也有一些地方難以用人手消毒,例如布料及遙控等凹凸不平的表面、空氣中的水份、手觸及不到的角落等。針對這些問題,有些醫療儀器公司研發了智能殺菌機械人協助醫護機構消滅病菌。
這些機械一般擁有大型高效能 UV 燈,360 度照射病房每一寸空間,於數秒內利用紫外線破壞細菌與病毒等單細胞生物的 DNA,使其死亡或無法繁殖。由於紫外線不會留下任何有毒物質也沒有腐蝕性,非常適合醫院及診所等環境使用。

當然,作為智能殺菌機械人,它們不止有 UV 燈這麼簡單。首先,智能殺菌機械人懂得自己在房間內走動,從多個角度照射紫外線,以確保房間每個角落都能覆蓋到。有些更會依照指示自動去到所需房間,不需要工作人員運送。另外,智能殺菌機械人會自動記錄及儲存數據,方便醫護人員隨時透過移動程式翻查及追蹤消毒記錄,以減少遺漏及衡量表現。
外國已有不少醫院採用了智能殺菌機械人,大多由醫護人員先為房間清潔消毒後再由智能殺菌機械人進行多一次消毒,效果令人鼓舞。其中 Mayo Clinic Chair of Infection Control Committee 的 M.D. Priya Sampathkumar 表示測試使用智能殺菌機械人六個月後,雖然病房清潔及消毒要花多 25 分鐘,但是患上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的個案卻大大減少。由於患上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的病人平均需要住院多 3 天,她認識智能殺菌機械人是個值得的投資。

除了醫院,智能殺菌機械人還能應用在很多不同地方,例如醫療設備倉庫、療養院、幼稚園、食物工廠等。如果配合共享經濟的運作模式,讓家中有長期病患或幼兒的個人用戶也可短期租用智能殺菌機械人,相信頗有市場潛力。讓我們期待它未來的發展!
※ 此專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Elys